※ ※ 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艺术发展中心暨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全 ※ ※ 文化部中国乡协主管的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及《华夏丹青》杂志社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艺术新闻 >

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时间: 2023-10-12 12:12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
   

开幕式现场

10月8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承办的“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开幕。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陈振濂,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先后致辞;参展艺术家、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参展艺术家、媒体代表朱培尔分别发言,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洪厚甜代读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的贺信,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介绍展览相关情况。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

开幕式现场

徐涟在主持开幕式时说,浩如烟海的金石碑刻,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文字学、版本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诸多重要价值,同时,它也是中华书法艺术得以传承发扬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与此前举办的“汉隶十二品新探”,“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书廿九品新探”,是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览”,以断代的方式,从浩瀚的碑拓中选择最具书法审美的代表作,作为范本进行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旨在从当代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高度,重新梳理传统碑刻中的书法经典,揭示书法审美的特征,以学术研究推动书法创作,以书法创作深化学术研究,从中寻找当代书法新的出发点与创新点。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策划组织,得到了包括国家图书馆、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在内的诸多机构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品牌,获得了广泛的业界关注,也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嘉宾合影

展览选取了隋唐时期重要碑拓30个品目,包括《董美人墓志》《纪太山铭》《雁塔圣教序》《九成宫碑》《孔子庙堂碑》《颜家庙碑》《玄秘塔碑》等。这些中国书法史上重要作品的碑拓都在此次展览中闪亮登场,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也为书法创作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不仅如此,此次展览还征集到相关研究文章67篇,选出入编文章40篇、根据研讨会中15人的发言所辑特稿1篇。特邀和征集到当代书家临摹和创作的作品462件,并从中选出120件作品进行参展。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致辞

燕东升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国家画院自2020年以来策划了“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 • 金石碑刻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这一系列展览已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引领中国书法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相关展览的迭起,引发了艺术专业领域和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开创了书法展览在视觉呈现、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新纪元。这一开端,正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的职责所在,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研究梳理,为新时代的书法创作实践寻找到着力点和突破点。中国国家画院在新时代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就是守正创新,因此重新梳理并认真研究中国古代浩瀚的碑刻书法遗产,是我们立足传统、继承传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重要基础。认识经典、研究经典、致敬经典到探索创新,再到塑造新经典,这无疑是中国国家画院对中国书法艺术健康发展所要做的积极的努力与尝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陈振濂致辞

陈振濂在开幕式致辞中肯定了此次展览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他说:“此次展览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有着长期的科研规划。从汉隶,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魏碑,再到篆书,再到这次的隋唐刻石……通过这一系列的展览,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它的科研轮廓。在当今的书法界,书家个人多关注自己的笔头功夫,用这种系统科学的精神来引领风尚的大作为难能可贵。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书法界的活动方式和类型可归纳为协会、高校和艺术机构三大模式。其中,站在书法立场上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鼓励地域书法文化繁荣、提升大众的书法书写和认知水平是协会模式的工作重点之一;高校模式则重在促进书法成为和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相并驾齐驱的艺术门类;艺术机构类型则更多关注本学科的尖端课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的努力就可归纳为第三类。从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书写本身,而是中华文明的生成和成长过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的把握,这种把握跳出了技术书法的范畴,成为了解汉字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这个抓手在过去我们可能会在某一个展览中会感受到,但是作为一个序列用连续四年的时间持续实验,就说明这一现象已经上升为书法界的典范性重要事件。我认为在当代书法史的撰写中这个序列可以当作站在科研创新前端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和样本。”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开幕式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致辞

曾来德认为,这一系列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站在当代书坛的思考,也是其长期坚持的方向。他在致辞中谈了两点感受:“一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伟大精神。长期以来帖学是书法的主流,明清以后的碑学使书法和建筑融为一体才产生了大尺幅作品。这次展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浩大工程背后的书法本身的精神,也将作品构筑到石头上,将书法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二是传统的多样性。因为中国的怀古之情,让我们在面对经过千百年的书写、镌刻和流变从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碑刻时,有一种崇拜且不可超越的心情,这是我们在宣纸上难以呈现的。如果我们回到原本状态,了解当时写出来的现状,我们会更有自信。中国国家画院对待书法的态度是学术的、严肃的、经典的。如何借鉴高超的技艺和伟大的精神让我们今天的笔墨绽放出我们时代的精神,中国国家画院给出了答案。”

参展艺术家、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发言

李刚田在发言中说:“我在拿到策划文本后最怕展览做得死气沉沉,因为隋唐和刻石的年代和形制界定排除了很多动态的东西。但是看到了展览后这种生气勃勃让我很高兴。展览很好地展现出了隋唐的经典艺术和时代精神。隋代37年选6件作品,唐代289年选24件作品,足以说明主持者对隋代书法承前启后作用和定位的认识。而唐代是靓丽的时代、充满创造性的时代、大气磅礴的时代,当代作品也在用当代语言表现,用时代歌喉唱响这首曲子。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古典的渊深,以及古和今、刻和写、历史和当代、法和意的融合。这个展览对我的认知有冲击,对观众也有所启发。”

参展艺术家、媒体代表朱培尔发言

朱培尔在发言中谈到三点:一、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这几年从金石的角度切入所做的系列展览,不仅使观者在展厅中能感受到当代书法所缺失的盛唐气象,且在学术的角度和高度上对当代书法有很大的启发。二、金石感不是来自毛笔和宣纸的摩擦,而是来自石头和刀的碰撞,碑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书写,刻、拓及其背后的人文和故事也值得我们关注。这个展览不仅是对书法的呈现,而且关注了很多和书法相关但我们已经忽略的文化。三、中国国家画院一系列的展览不仅以古代的碑刻为主体,同时加进了当下中青年书法家临创的作品,加进了当下理论工作者对于这一批作品的研究和欣赏。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既可以观照古代书法,还能知道当下书法的状态,这也是我们这个展览成功和具有典范意义的重要方面。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介绍展览相关情况

魏广君回顾了这一系列展的筹办缘起,并对在展览筹备期间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金石碑帖研究委员会,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给予的支持以及金石爱好者的倾力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前几年有关书法篆刻乃至绘画的美丑问题有着诸多争论,这些争论有些是基于学理的书法审美批评,有些则不属于审美范畴的讨论。举例来说,中国书法史上存在帖学和碑学两大路径,帖学一路偏向流美畅达,金石碑刻强健浑厚,不能‘拉一踩一’,要心气平和的分析剖判。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有着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和贴近大众传播的责任意识,我们有责任为当代的书法文化研究以及大众传播尽一份心力。最后,我向支持活动的单位领导、同仁和专家老师表示感谢!我们所全体同仁现在将转入明年举办“清代民国碑帖交融书法展”的筹备工作而努力。”

洪厚甜代读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的贺信

洪厚甜宣读张海发来的贺信。贺信说:“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四——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览开幕,谨以我个人的名义,表示热烈的祝贺。石刻书迹是书法文化的大宗,也是书法创作追根溯源的依托。贵院多年来致力于推出的系列有关石刻主题的艺术展览,在弘扬古代石刻文化上厥功甚伟,相信这一文化的自觉使命担当,必将进一步激发业界对石刻艺术的关注,推动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祝展览圆满成功,祝未来的石刻书法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展览由10月3日持续至15日。

展览现场
                   
  嘉宾观展活动现场汪朝辉于当代著名书画艺术专家曾来德交流并合影留念。
               
 活动现场汪朝辉于当代著名书画艺术专家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卢禹舜交流并合影留念。
              
                              
    活动现场汪朝辉于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    燕东升合影留念。  
             
  活动现场汪朝辉于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当代著名书法家   洪厚甜交流并合影留念。
             
  活动现场汪朝辉于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当代著名书法家   大師伯王厚祥交流并合影留念。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活动现场汪朝辉于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    燕东升合影留念。博士生导活动现场汪朝辉于当代著名书画艺术专家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卢禹舜交流并合影留念。师):看这个展览我非常有收获。首先展品价值很高,如《纪泰山铭》这些不太能一赏真容的摩崖,到现场观看让人颇感震撼。而即使是如《龙藏寺碑》等经常临摹的碑帖,在有丰富的临摹经历后再来体会原拓,会对创作有更大启发。其次,展览不仅有楷书也有隶书,在书体上比较全面地展示隋唐时期的石刻。最后,这次展览很好地还原了唐代的历史语境,展现了盛唐时代的气度、文化和雄壮一面。非常感谢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做的大量工作,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唐代书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值得广大书法爱好者前来学习和鉴赏。

刘恒(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尽管现在的印刷技术高度发达,历代碑帖的出版也十分丰富,但对于学习书法和研究书法史、碑刻史来说,碑刻原拓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一手材料。碑刻拓本真切地反映了书写、镌刻的原来面貌以及历史延续带来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金石气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国家画院这次集中了一批隋唐碑刻拓本加以展示,对书法界和学术界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尤其是许多展品都是整拓形式,非常难得,值得一看。

蔡大礼(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原副所长):此次展览如一部隋唐书法的断代史,从一个切面看到同一时代形式丰富的大量书法作品非常难得,这种观展体验能够让我们对一个时代进行更加清晰准确的判断。首先,对隋唐书法刻板印象会被打破,唐代书法面貌在每个时期均有不同的呈现,单以楷书为例,就有初唐过渡时期带有南北朝书风的欧阳询、虞世南,盛唐时期的褚遂良、颜真卿,晚唐时期的柳公权等书家以及诸多作品。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的篆书、隶书、草书以及行书的繁荣多样。其次,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书风在唐代的重大影响。唐代盛行行书入碑,唐太宗的《晋祠铭》 、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李北海的《云麾将军碑》在书法史上都别具一格。除此之外,民间也出现许多《集王圣教序》风格的墓志。由此可见唐代书法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最后,盛唐书法不仅对中国后世书法具有深刻影响,而且也对朝鲜半岛等地区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这次展览为我们欣赏书法、学习书法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刘墨(学者、艺术家):随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以及考古工作的推进,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在书法学习方面视野较古人开阔许多,同时取法资源也相当丰富。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我们应思考如何看待、评价、取法这些新的书写资料。众所周知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我们或许了解到某地出土了汉简、帛书这一信息,但这些信息未能与我们建立联系,也不会成为我们的知识、思想以及学问。另外,大家普遍在欣赏碑刻时往往容易凭借个人喜好进行判断,从而忽视了碑刻的内容,其实这是把碑刻当作一种纯粹的艺术品、纯粹的视觉形式下进行的观赏,这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应该把碑刻置身于一个整体,其本身具有文章之美、诗词之美、汉字之美,然后才有笔画、结构、章法。因此我们看待、评价碑帖的时候,要尽可能去还原其本来面目,将其置身于历史场域中。这也是我们目前需要纠正的一种观念。

张公者(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这四次的中国古代刻石拓片展览,主要是围绕碑刻摩崖墓志等展开的,即所谓“碑派”。书法中碑和帖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功用上。帖,主要是为传播书法艺术;碑,则以纪事为其主要功用。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的《淳化阁帖》。碑在初始时是“无字的”,所谓“竖石也”,后来逐渐开始刻字。到了东汉,碑刻达到了高峰。今天的隋唐刻石拓片展,尤其是唐时期的刻石,与刻帖相比,在笔法的精致程度方面是不分上下的。如: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以及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这些碑刻完全可与好的刻帖颉颃媲美。中国国家画院的刻石系列展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围绕中国古代碑刻方面所做的极其有价值的展览之一。

尹海龙(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主持工作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的金石书法篆刻系列活动,定位准确,按照书法史分段分批解决问题,既是艺术探索,又有学术支撑和高度,在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隋唐碑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感觉“隋唐刻石三十品”展览的拓本选择同样重要,需要金石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相关门类的支撑。展览也充分体现了其两种重要功用:一是在金石学的范畴内研习证史;二是用于艺术创作临摹的范本。这次展览进行了一次专业的融通互动,成为“活化”中国经典原创的有益尝试。

谢小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作为国家级的书画艺术创作与研究的职能机构,中国国家画院的各专业所是肩负重要的学术使命的。近几年,书法篆刻所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书法展览模式,即传统经典文物与当代创作相结合的并行陈列,这是一种自觉践行文化自信、践行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展览模式。这个模式迅速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并得到效仿。从隶书、篆书到这次以楷书为主的刻石书法的梳理和创作展览,到书法审美标准的讨论,中国国家画院始终在当代书法的学术前沿深耕。这次的“隋唐刻石三十品”展览,以隋唐诸多大家的名碑经典全面呈现隋唐书法昂扬雄强的盛世气象,以当代书家的精心临创展示出学术主流的多姿多彩。时空交错,古今辉映。值得关注。

刘波(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首先,我认为这个展览特别难得的是展出了一些如《董美人墓志》这样的珍贵作品和像《纪泰山铭》整拓本这种很少在公众场合展出的珍贵文物。从这一角度来说,策划团队确实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和努力。其次,这个展览有着很大的学术贡献,对公众了解隋唐这个时代书法的整体的面貌有非常大的帮助。

付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藏品征集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就如展览前言所言:“当代书法新局面的开展,需要我们从理论观念上对创作作出分类评判,构筑以‘品’之定位的审美体系。”或然,我们在“‘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 • 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年度系列展”中能够切实地感觉到这种拓展再塑的愿景。从“汉隶十二品新探”“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篆书廿九品新探”到“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依史应时,在继承和发扬,反对和重塑的学术追溯中,逐渐达到构筑“品”之定位的审美体系,并使得追求“另一种平等的价值取得”在这种体系中能够实现再塑。今天的展览,即如我们所想看到的一样在展现出这种观念试图,它产生的启示和启迪或将超越“金石”之限,而在广泛的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上发挥更大作用。

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已经形成一种很有特色的模式,那就是古代的书迹和当代书家的演绎汇聚在一起,可谓“古今际会”。这次展出的隋唐刻石三十品拓片,照顾到摩崖、碑刻、墓志各种类型,其中几件摩崖刻石整拓气势恢宏,让人印象深刻。当代书家的临创作品也颇有可观之处。有的碑刻,比如《麓山寺碑》,好几位书家照着临摹,但思路、趣味各不相同,可以看到对经典作品的阐释具有多种可能。

杨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这是一场气势恢宏的展览,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整拓的展出带给我们极大的观赏满足感。尤其展厅正中的《纪泰山铭》将盛唐气象呈现淋漓。很多年来,我们学习碑帖参考的多是剪裱本,虽能尽精微但不能窥其广大,这次展览带领我们回到整拓,让人感慨这一学术含量极高且责任意识很强的好展览,为我们创造出这么好的书法学习条件。如果非要补充一点观感感受,我想若是在展陈上挑选几件有代表性的重点展品,还原碑刻、摩崖等的原始生态场景,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布展期待。此外,从历史的演进来看,唐代的摩崖刻石较汉代更加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当下我们的大字五体书写水平不断提升,我们也有写满一面山的气魄和能力,我们这个时代也是能够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我对此充满信心。

孙学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是书法学科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中国国家画院为此已经举办四次展览。此次的展览被命名为“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隋唐是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的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的需要,人们对于金石文字创作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也为后世树立了伟大的典范。步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书法由于依托中华民族赖以使用的中国字、中国话,又将人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审美的诉求、文化的提升和精神的涵养融入其中。作为“中国方案”在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助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展览有利于推动中国书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和光彩。

祝帅(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这次展览带给我三个感受:一是震撼,二是对话,三是创意。震撼是指这次展览的拓片都是原拓,是从原始碑刻上复制下来的,本身和原作是一体的。以前我们看到或临摹的都是互联网上的高清拓片或印刷的复制品,都是平面的艺术,是复制的复制,是影子的影子。而真的拓片是原作的复制,有入木三分的感觉,这是平面艺术力不能及的。对话是说我们在看拓片的时候也能看到拓片上的题签或古人的题跋,通过这些题跋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在收藏和传拓这些作品时候的感受,从而与古人进行一种跨时空的对话。第三,这次展览很有创意。把古人的作品和今人的作品进行一种对话和模仿,我们既能看到古人的,也能看到当代从古人中借鉴的灵感和对话。

王亚辉(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此次展览突出了金石图像在书法研究和艺术探索中的重要地位,用以联结不同的学术兴趣和艺术趣味,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对于促进艺术与学术互动、实现古今书法对话的理论自觉。展览精选隋唐石刻拓片三十品,且多是品相完好的整拓,显示了这些作品的原始形制、整体布局和独特气象,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隋唐石刻拓片的展陈,对于当代观众回归三十品实物,了解它们的历史物质性和文化价值,领略“美在关系”的整体形式意味,都殊为难得!不少当代临创作品敏锐独到地捕捉到古代书刻的独特气质,创造性地诠释了隋唐石刻三十品的不同侧面,有效丰富了古代书法的当代接受样本。

张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此次“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展览为我们展现出以隋唐书法为中心的经典与传承。既有声名显赫的名作,也有书法史上并不常见的作品。这种视野本身包含了对书法史的反思,是立足当代文化立场对古代经典的传承、思考和追问。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会员章程 | 组织机构 | 法律声明
  主管主办: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艺术发展中心 中国领导干部网书画研究院  
 Copyright©2008-2009 联系电话:19133339086